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08    次浏览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汪见殊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 近来观展,不知道怎么的,每每赶着展览的最后一两天,朋友笑我说都可以写篇各展收尾记了。譬如于北大塞克勒博物馆展出的“千年敦煌”,我最后一日去的。虽说壁画是数字技术复制的,但敦煌展向来大都是复原仿真临摹之类,想看原窟只好去原址,且就算去到原址,好些窟也是不给进看不成了。如乍进展厅便跃然眼前的那著名的《五百强盗成佛图》(又叫《得眼林因缘故事画》),出自莫高窟第285窟。285窟开凿于西魏,唐、宋、西夏、元均有重修,属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最牛的特窟,不开放,花多少钱都看不到。”朋友曾对我如是说道。(全图,我知道看不清,大致感受下吧) 得眼林因缘故事画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放逐山林局部) 得眼林因缘故事画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佛前听法局部) 得眼林因缘故事画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飞天奏乐散花 局部) 伎乐飞天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伎乐飞天十二身其中一身飞天) 伎乐飞天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得眼林》的色调可谓是我最钟爱的那一种敦煌赋色风格,它的色种不多,无非晕黄的浅色底子上敷以蓝、青、绿、赭、红、黑等,但极为协调,明快舒朗。画中强盗们被剜眼放逐山林的痛苦、狼狈、哭天抢地,太生动,其后,他们却衣冠整洁坐落有序在杨柳下谛听佛音,沉静、舒缓,连同那悠扬随风的柳枝、空中的飞花卷草、身侧沉稳的石山仿佛都是他们平和心境的外化。此壁画应是位于285窟南壁下侧,其上端便是最标志性的敦煌飞天——伎乐飞天十二身,他们或奏乐、或散花,身姿修长轻盈,体态飘逸舒展。你再无法在其它地方看到如此具有韵律感的线条了,光是眼看着,你仿佛就能听到环佩玎珰、天花飘坠、流云舒卷、飘带在风中飒然有声,伴着那阮笙合鸣、笛箫齐奏的袅袅的欢悦不含半点忧愁的乐音,它们以一种平稳却不容半刻停留的明快节奏流淌,并如风过水流一般倏然远去。 四飞天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与伎乐飞天同样著名的是四飞天,已变色,俗称“黑飞天”,然其轮廓清晰如故,甚至被誉为敦煌壁画中最美的飞天。这四身飞天两两对称,绘于主尊阿弥陀佛的华盖上方,均衡而富于动态,他们一手散花,一手接引,一者回首顾盼,一者腾飞追逐,流云环绕,飞花散落,飘带的线条恣意、流畅、潇洒到不可置信,优美又极具力量感。我其实不太喜欢盛唐时期壁画的重彩,太满太腻,过分饱和,财大气粗不怕颜料费钱既视感。但轮廓、线条、布局方面,真的没话说。 实则,我对佛教艺术本身兴趣不太大,向来青睐的,是敦煌壁画赋彩单纯明快,线条洗练流畅,晕染简淡清新,造型瑰丽而富于想象,有近似于乐府诗的率直天真感。因始终对佛像无感,注意力每每全数跑偏,热衷于看那些边边角角的飞天乐舞、曲栏莲池、走兽飞鸟、山峦植株,以及衣袂与飘带的线条、错落的建筑及细腻的纹饰……(西方净土世界,于无量寿佛四面环坐的供养菩萨其中一位,手臂搁在雕着鲤鱼图案的栏杆上。七宝池中,风荷轻举,莲花童子端坐于莲心)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连珠纹方毯上,一舞伎注视着身侧拨奏五弦的迦陵频伽,振双臂击腰鼓,踏歌腾眺起舞,巾带飞旋,节奏激昂)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殿堂左侧的回廊里,白鹤振翅,翩然似歌,一旁的迦陵频伽助乐而舞,尾如卷云)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右侧序分部分,未生怨经变故事中,阿阇世的母亲韦希提夫人偷携食物探望被囚的国王的场景)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骑白象的普贤菩萨端坐于莲台,衣摆自片片莲瓣间自然垂落。敷色简澹而端丽,笔势圆转而沉劲,明显是吴装风格) 西壁南侧普贤变 榆林窟第25窟 吐蕃时期这次让我颇为惊艳的是榆林窟。榆林窟内容、风格都与莫高窟十分相似,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虽年代及数量、规模上不及莫高窟,但保存相对更完好,且精品颇多,尤以2窟、3窟、25窟为冠。上述几幅细节图,均出自榆林窟壁画之中。而尤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三幅西夏壁画。一为《水月观音》,另二者是对称分列第3窟西壁门北、门南的《文殊变》、《普贤变》。 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 西夏(倚山临水的观音微抬着头望月,一旁石台上是杨柳净瓶) 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 西夏(遥相礼拜的飞天) 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 西夏《水月观音》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彩。其实敦煌各时代壁画都各有其用色特点,最早北魏时期是土红底色上添加由浅色或赭石、黑褐色颜料涂出的图案,如《鹿王本生图》(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九色鹿》)便是底色土红,鹿为浅土黄色,身上点着绿色、白色的斑点。西魏时,底色渐渐变成浅色,自隋代,画面中的石青、石绿越来越多,盛唐浓墨重彩,五代、宋又转而简洁……可若你看到壁画中色彩是如孔雀、如宝石般华美的蓝和绿,那不必怀疑,定是西夏无疑。据说,西夏时候的颜料是用蓝、绿宝石研制而成,历经千年而颜色不改,且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鲜艳。就如你在这幅《水月观音》里所看到的。环璎戴珞的观音如高士般背倚青山翠竹,意态萧散的望向天际一轮残月,一手微举在胸前,一手扶膝,带了点漫不经心。闲云出岫,月儿卧在云端,有飞天行经,遥相礼拜,还有僧人弟子在右下方平台上向他合十致礼,可周遭的一切似乎都与观音毫无干系,不能扰他分毫,他依旧是心无挂碍的微仰着头看向月亮。他与高卧远端远离尘嚣的月亮无异。这整幅图都情致动人,令人不自觉的屏息静气,又满怀神往。 普贤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上侧局部,普贤菩萨神态悲悯,半跏坐于莲座上,云海环绕,其身后是琼阁仙山) 普贤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左侧一角,崖岸上,玄奘与悟空牵驮经白马在巡礼中向菩萨合十致礼) 普贤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文殊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青狮脚踏红莲,威猛矫健,被描绘为虬髯胡服西域武士状的昆仑奴用力拉着青狮的缰绳) 文殊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水波、祥云、溪涧、寒林、山石、楼阁…) 文殊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线条流畅的白描人物、气势逼人的水墨山水辅以淡淡的石青着色,山势雄奇、水色苍茫、楼阁耸峙、烟云澹荡……你会惊讶这竟是西夏壁画,它们将宋画中的白描人物与水墨山水糅杂得这样完美。主体部分的圣众、仙兽等纯以或刚或柔、或缓或疾、或浓或淡的墨笔线描勾勒,用笔细密,法度严谨,是师法李公麟的白描画,背景处,山水楼阁环绕,现于清波之上,其山势总体布局满当,雄浑壮美,带有几分北宋巨幅山水色彩,近景处的寒林、山石的细致刻画上又已有显著的南宋院画的特征,群峰间云蒸霞蔚、雾锁烟迷,穿插以飞湍瀑流、高寺幽阁,意境幽深。“文殊变”、“普贤变”自初唐以来都是壁画中行之不衰的题材,但,这两幅在风格上是绝无仅有的,且技法纯熟精湛,艺术水平达至巅峰。回来后查资料,发现张大千曾钟情于这两幅,想将它们带去台湾于是亲自临摹。也难怪,当你看过各色带有浓厚敦煌风格糅杂着明显印度或西域色彩的壁画后,忽然眼前出现这样两幅手法精熟高妙、意境神秘飘渺的中原传统山水人物画风格的巨幅完整壁画,也会神志为之一震,一清。 九色鹿 鹿王本生图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这几年展览看得多了后,愈发觉得,观展其实一个人更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与兴趣点,哪怕被了解许多的朋友带着一路讲解,但分心听来的知识,有时不会比细致凝望时入心的感受以及自己被吸引注意到的细节来得印象深刻。听别人讲,得来的太容易,囫囵吞枣,当时好像都知道了,其实什么也没有真了解到。大约四年前,我曾在杭州看“煌煌大观”,跟着一群朋友一块,当时听了很多,觉得有意思,如今除了大致的情景和攒动的人头,其它都印象模糊。其实,不怕看不懂,看得多了,好的、坏的都见过了,感受力和鉴别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出来,至于日常的相关知识积累,只要真的感兴趣,不会接收不到,哪怕只是某一块的知识,钻研得深了,脉络会打通。见殊丙申九月二十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每周荐书”,获得每周推荐好书。